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宁路面塌陷调查:有同一地点连续塌陷三次,老城区地下改造面临难题

北青深一度 北青深一度 2020-01-21

记者/魏晓涵 李佳楠 佟晓宇  实习记者/ 陈威敬 李一鸣 龙天音

编辑/刘汨 石爱华


救援人员正在对现场进行搜寻



1月17日晚,西宁坍塌事件发生后的第五天,西宁市人民政府举行第五次新闻发布会。截至目前,10名失联人员中9人遇难,1人失踪。经失联人员家属主动要求,决定停止搜救。目前事故原因尚在调查当中。

 

深一度记者梳理相关媒体报道,从2013年至今,西宁市至少发生过大小路面塌陷十余次,有的塌陷处距离此次事发地只有1.3公里。发生塌陷的原因多与渗水有关,地下管线破裂、连续降雨导致路面下沉、重型车碾压排水管破裂,都可能导致塌陷。

 

深一度记者对西宁多处塌陷地点走访发现,曾有同一地点连续发生三次塌陷,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在自己工作的社区,过去一年里,已经发生了十次路面塌陷。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监测预防可能发生的塌陷隐患,无论在技术还是资金上,都有不小的压力。


发布会现场为遇难者默哀

 

家属主动要求停止搜救


1月17日晚,西宁坍塌事件发生后的第五天,西宁市人民政府举办第五次新闻发布会。西宁市副市长杨小民通报,经过88小时搜救,截至目前,10名失联人员中9人遇难,1人失踪。目前事故原因尚在调查当中。

 

杨小民介绍,截至16日下午18时,已过搜救黄金时间后,政府部门仍继续搜救工作。考虑现场地质条件存在发生建筑物倒塌的风险隐患,同时搜救工作已尽最大努力,采取了所有措施,搜救工作得到失联人员家属亲友的充分认同并主动要求政府停止搜救。经过综合研判,17日上午10时,西宁市“1.13”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决定停止搜救,宣布1名失联人员失踪。

 

据了解,目前已有6名事故伤者出院,10人仍在医院接受救治。后续,西宁市将对坍塌区进行分层回填,并对事发地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同时,还将对人防工程及地下管网隐患进行排查治理。

 

此前,西宁消防救援支队作训科科长张涛介绍,通过机械和人工挖掘的方式找到了9名失联人员的遗体,最后一名失联者为女性,搜救难度较大。“我们已经在事发工作层面向下挖掘了近6米,还没找到人,地下环境比较复杂。”张涛猜测,坠落的水泥构件很可能砸穿了防空洞,导致失联者掉了下去。

 

另有附近居民称,15日晚,曾有救援人员从事发道路西侧小区进入防空洞,搜寻最后一名失联者。一位接近人防办的知情人士告诉深一度记者,该处防空洞为上世纪70年代修建,洞顶离地面六米左右,距离塌陷处约十米左右。

 

事发前附近曾停水

 

西宁供电公司城中供电中心副主任窦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公交车砸向敷设有10千伏高压电缆的电力排管,直接致使电缆排管断裂、电缆本体主绝缘严重受损,造成电缆短路并产生弧光,这是事发时产生疑似燃爆声音的原因。

 

1月16日下午,塌陷地点附近的供水仍未恢复,有运水车辆为居民供水。西宁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周敏介绍,13日下午,公司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关闭阀门,半个小时内对水源进行了切断,以便救援开展。周敏同时透露,塌陷坑洞下方有自来水主管道经过,管道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对于管道此前是否渗漏或维修过,周敏表示,相关部门还在调查当中。

 

一名曾经多次进入陷坑内搜救的消防员透露,最初下坑时大约有10米深,脚下都是积水和泥土混在一起的淤泥,而且在挖掘过程中,在淤泥里越陷越深,陷到了大腿的位置,“体力消耗特别大,吊车把我拉上来的时候,鞋被陷到了淤泥里,双脚都麻木了。”

 

在走访时,事发地五十米左右范围内的多名市民称,1月13日早晨开始,店铺和家中供水水流明显变小,“这里供水一直不稳定,以前停过好几次水。”

 

一位商户回忆称,事发当天,公交车塌陷前供水已经中断。17时20分左右,他发现供水中断,回店中查看水管阀门是否开启,17点28分,该名商户看到发生塌陷,及时报警,并翻越护栏第一批参与了救援。

 

另有曾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诉深一度记者,事发地路面经常出现渗水的情况。她路过时,偶尔能看到地面往外“冒水、冒泡泡”,并曾看到有施工队在此进行维修。


南山路上一处曾三次塌陷的地点

 

塌陷多发地带

   

深一度记者梳理相关媒体报道发现,从2013年至今,西宁市至少发生过大小路面塌陷十余次,坑洞的直径小的约一米,大的能达到四五米,一些地段还曾发生过二次塌陷。

 

其中一起事故发生在2013年夏天,一辆出租车经过西宁市城中区南山路水井巷小学时,地面突然塌陷,车前轮卡在坑内,导致司机面部和头部受伤。深一度记者探访时发现,该处距离此次发生塌陷的红十字医院公交站台仅1.3公里。

 

在媒体报道的多次塌陷中,发生在南山路一带的占到了近四成。附近居民透露,这一带原本是公共坟场,背靠山坡,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盖起民居。南山西社区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过去一年里,仅该社区辖内,就发生了路面塌陷十次,“其中比较大的、需要上报的塌陷,占到了二三成。”

 

南山路鸣翠柳小区花坛附近曾在2017年发生过一次塌陷。当时前去查看的物业人员回忆,洞口差不多有办公桌大小、约半米深,后来由市政部门进行了修复。深一度记者看到,在填补的水泥上,至今还留有脚印的痕迹。

 

南山路某小区物业工程部主任程钢透露,在南山路和群星路交叉口一家药店门前,已经发生过三次塌陷。最严重的一次,一辆重约60吨的卡车倒车时,将路面压出了一个洞,卡车差点陷在里面,“这个大洞断断续续修了一个多月,回填材料用了将近6立方米。”

 

同一地点连续发生塌陷,药店老板一度已经习以为常,直到红十字医院门前的悲剧发生后,他才感叹,“原来没觉得是个事儿,现在才知道是大问题。”

 

塌陷多与渗水有关


在媒体报道中,西宁发生的数次塌陷多与渗水有关,地下管线破裂、连续降雨导致路面下沉、重型车碾压排水管破裂,都成了导致地面塌陷的原因。

 

翠柳小区花坛附近的那次塌陷,也被归咎于给花坛浇水时渗漏所致,花坛内如今已改为用塑料假花装饰。程钢透露,一次南山路药店门前发生塌陷,他过去查看,大坑内的管线正在渗水,“这个地方的三次塌陷,都与渗水有关。”

 

根据媒体报道,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安全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对2005年至2015年国内路面塌陷事件做了不完全统计,其中与人为因素有关的占65%,而管道破损渗漏和施工(包括地铁施工扰动土体、管线施工回填不实等)在这一部分中总共占比87%。

 

程钢认为,当地塌陷的多发,也与湿陷性黄土层有关,“南山路这一带土质尤其不好,见不得水。别的地方地下渗水是把泥土冲走,而这一带渗水后,土会一块一块往下落。”

 

在接受深一度记者采访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谢婉丽表示,黄土因其特殊的物质组成和大孔隙结构具有湿陷性。黄土在我国的分布之广、厚度之大、灾害之频繁、危害之惨重,堪称世界之最。黄土干燥时非常坚固,一旦埋在地下的输水管线渗漏,则容易引发黄土的湿陷,进而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

 

谢婉丽教授介绍,如果遇到大范围降雨,雨水渗到地下,可能致使大面积黄土湿陷,发生潜蚀现象继而形成孔洞。当地下管道周围的黄土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可能会让输水管道错断破裂,继而冲刷出更大的空洞,直至路面无法承受上部荷载,发生塌陷。

 

谢婉丽教授表示,目前处理黄土湿陷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比如通过夯实、或者给黄土中加水泥、石灰,让它的性质有所改变,不再具有湿陷性。但由于黄土本身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及复杂性,湿陷性是由内、外多重因素(物质成分、微结构、含水量和压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学界对黄土湿陷机理的看法尚不统一,“可以说,黄土湿陷性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一处塌陷地点仍留有填补后的痕迹

 

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在程钢经历的几次南山路上的塌陷,大多以回填的方式进行修补,但他认为,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就像补了个疤,起不了作用。”

 

南山路上的塌陷多由渗水引起,想解决这个问题更加棘手。程钢说,前两年南山路的一些小区连雨水井都没有,“雨水只能直接渗到地里。”

 

因为是老旧小区,相比现在用PE塑料管或钢管避免生锈、渗漏,南山路的地下管线多为铸铁材质。管线直接埋进土里,没有配套的地沟,维修人员无法近距离查看渗漏的情况。程钢曾借来一台价值30万的进口电子声波机器,但起不到什么作用。

 

程钢说,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进行监测,比如观察地面是否变形,或是查水表时看用水量是否有巨大的变化。据媒体报道,西宁自来水公司员工,还曾用听音的方法辨别管道是否存在漏水,被称为“听漏工”。

 

南山西社区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在此次塌陷事故发生后,他们紧急完成了对辖区内38个楼院墙体和地面的排查,“发现最集中的问题,就是地面有裂缝。”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平日他们也会进行类似的排查,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排查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墙体、地面的裂缝,以及嗅气味和听杂音。

 

程钢听说,西宁一些新建的小区,配套建有供维修人员排查渗漏的管道沟。“老小区的物业费一平米只收三毛五,如果没有政府拨款,经费要摊到住户身上。前期投入就要50万,后面的费用更多,没谁愿意出这个钱。”

 

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南山西社区街道办每年有二十万的“为民办实事资金”,较小规模的塌陷填补费用都出自这里,“但每笔也要上万,2019年一年,填补地陷的费用占了这笔资金将近一半。”

 

据媒体报道,自2016年4月以来,西宁市累计投入约26亿元,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排水沟渠修整完善,并利用湿地将雨水净化滞留,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西宁市还在进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截至2019年12月17日,西宁市已建成“地下隧道空间”47.47公里。

 

在谢婉丽教授看来,作为集中铺设各种电力、通讯、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不仅保障了“生命线”的稳定安全,也减少了后期维护费用。

 

她同时认为,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地下空间利用会越来越多。施工、地下管线老化等问题,都有可能诱发地面沉降。但如果所建设工程根据相应的规范进行勘查、设计、监理和施工,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就能最大限度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程钢为化名)


【反侵权公告】本文由北京青年报与腾讯新闻联合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男孩从妈妈手中接过弟弟,转身救母时发生二次坍塌 | 深度聚焦

“来自伊朗监狱的长电话”背后 | 深度报道

SARS防控专家眼中的武汉不明原因肺炎 | 深度对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